先锋动态

【党建引领·共富新篇④】王集镇李宾庄村:老把式带出新路子 杂技村奏响共富曲

发布日期:2025-11-10 浏览次数:209

李宾庄村,位于王集镇东南1公里处,全村共1059户4173人,下辖3个党支部,现有党员91名。近年来,李宾庄村党组织以党建破局,狠抓党员队伍,发展多元集体经济,实现从“后进村”到“排头兵”的华丽蜕变。

 

近年来,李宾庄村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创新构建“文化铸魂、产业筑基”双轮驱动模式,深度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以文艺杂技赋能基层治理,同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组织强、文化兴、产业旺的良好发展格局。

 

党建强基筑牢新村融合“坚强堡垒”。2014年,原杨卫村李彬庄自然村和原东李村合并成立李宾庄村。“并村易、并心难”,面对党员管理松散、群众信任不足、历史矛盾交织等难题,村党总支坚持从“刀刃向内”破题,以“向我看齐”立规,“两委”班子主动走村入户、倾听民声;刚性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公开村务、清理账目,并在土地调整、惠民政策落实等关键环节坚持“一碗水端平”,用“自身清”带动“班子清”。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全村党员拧成“一股绳”,形成了“一人带一片、一片带全村”的联动效应。

 

“群众有急难,党员必到场”是李宾庄村党员的行事准则。无论是环境整治,还是民生服务,党员始终冲锋在前。村民家庭矛盾、宅基地纠纷,党员入户调解不过夜,并村十年来,李宾庄村屡次获评“零上访村”,村党总支多次被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91名党员如同91面旗帜,通过以身作则,担当奉献,凝聚起维护村庄和谐的强大合力,成为村民口中“信得过、靠得住、想得着”的先锋队伍,也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

 

 

党群合力打造文艺惠民 “特色名片”。班子建强、村子稳定后,村党组织立足实际、找准方向,以“文艺村”建设为抓手,深挖传统杂技文化资源,将本村杂技技艺转化为乡村振兴新动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兴村之路。初期,为发扬“杂技之乡”传统优势,李宾庄村组织党员骨干赴江苏等地调研,随后筹划成立文化劳务专业合作社,拟对本地文艺团队进行统一管理和分红。针对群众担忧的收益分配不均、演出档期冲突等问题,多名党员主动协调团队档期,积极配合专业合作社试运行,以实际行动打消群众顾虑。

 

截至目前,“界首市群喜文化劳务专业合作社”共管理17支杂技演艺团队,培育演员180余名,带动了周边132名村民共同参与,全年实现文艺收入1200余万元,每年给村集体经济带来收入近30万元,既鼓了村民的“钱袋子”,也打响了地区文化品牌,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成功“走出去”后,李宾庄村党总支继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发动党员群众积极联系在外演出的杂技团队,创新实施“文化反哺”工程。通过搭建“农民文化艺术节”这一平台,每年正月十八把演艺团队和观众“请回来”,将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家风建设等内容融入到戏曲、快板、魔术等节目中,让文明新风吹入千家万户,成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发展逻辑的生动诠释。

 

共富破题  蹚出集体经济“多元路径”。在文化兴村带动部分群众实现增收后,李宾庄村将发展重心转向破解集体经济薄弱难题。面对“先富带后富”的现实课题,村党总支再次扛起破局重任,党员干部带头冲锋,努力实现从“个人富”变成“全村富”。

 

李宾庄村党总支致力于把“党员能人”发展为“致富引擎”,通过实地调研,村党总支将目光锁定在党员杨思英创办的朝鹏家庭农场上,该农场蛋鸡养殖技术成熟,但受限于资金和场地难以扩大规模。为此,村党总支推动朝鹏家庭农场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深度合作,构建“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成占地1740平方米的一体化智能养殖棚,配备全自动饲喂、环境调控、粪污处理等先进设备,实现蛋鸡存栏量15万只、年产蛋量2500吨的规模化生产,带动了36户脱贫家庭增收,实现从一个党员的“单打独斗”,到党支部带领下的“攥拳合力”。

 

在巩固蛋鸡养殖产业的基础上,村党总支积极探索多元化集体经济增收路径,通过“实体产业+资本运作+资产盘活”三轨并行模式,持续推动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取得新突破。依托企业党员技术骨干的指导,充分发挥安徽正基生态农业有机肥生产基地优势,通过秸秆资源化利用形成循环产业链,带动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以资金入股形式参与市场化经营,累计向界首市洪春家庭农场、安徽中旭农业科技、安徽盛世琥珀农业等5家涉农企业注资230万元,涵盖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实现资本增值与风险分散。积极盘活村内闲置资产,将旧校舍改造为生产厂房租赁给宏亮牛肉食品加工厂,所得租金纳入村集体经济收益,作为年度分红资金重要来源。2024年,李宾庄村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89.48万元。

 

李宾庄村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既要靠党组织的“火车头”牵引,更要靠党员先锋的“红细胞”激活发展动能。该村党组织始终立足村情实际,挖掘发展路径,以“党建引领、文化筑基、产业富民”的发展理念,构建起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治理新格局。从杂技文化的“软实力”到多元产业的“硬支撑”,从单打独斗到党群共富,通过一系列“集合党员、示范带动”的生动实践,探索出一条“组织强、文化兴、产业旺、百姓富”的振兴之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