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抗战时期党在界首的活动

发布日期:2013-08-27 浏览次数:3022

 内容摘要

  我所了解界首的党组织,是1940年5月以后的情况,当时,党组织的联络点设在界首城内中山路北首路东第二家,房东姓郭,有门面两间,后房五间,是我党来往干部落脚之处,为了更好地掩护党的活动,党组织于1940年在此经营文具和日用品,作为社会职业,商号是“益友筱商社”。1941年改营棉花、土布,商号改为“益友花布行”,1942年初又改为“益丰花布行”。
  
  界首“益友筱商社”是丁兆一、马建中和我等几个人筹办的。1940年夏,我硬辞去了国民党寿县检查处的工作,回来路经太和时,见到地下党员赵卓如(我们原是淮阳师范同学)。他叫我到界首后找丁兆一等同志,研究开办“益友筱商社”作为党的秘密联络点。我到界首后,即与丁兆一、马建中等筹资1600元,购置一些家俱物资。秋时开始营业,我任商业经理,因资金不多,丁兆一写信要我到涡北向新四军六支队和区党委要资本。1940年10月,我到涡北见到组织科长郑平、赵卓如等同志,约住20天,赵卓如介绍我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我要求去抗大学习,组织科长说:“界首需要你,你还是速回界首。”于是,我从区党委带了些资金,又回到界首。由于在当时党组织并不公开,互相也不发生横的关系,组织名称也不知道,只知道党的工作是由丁兆一负责,还知道马建中、宋英二人是党员。
  
  益友筱商社成立后,我党干部来往不断。1941年初,筱商社改为花布行,上级又调来王振江管帐,接待过往同志,从此,党组织逐渐扩大,不久,丁兆一、宋英先后调走,党内由李敬之负责(掩护身份是先在花布行当伙计,后在皂庙小学当教师)。上级党先后又调来马翔九、王子彬、王瑞平,他们都曾在皂庙小学当教员,马翔九后来又到联中教书,马的弟弟小马在联中上学。还有一位瘦小个子、白净面皮的老李,经常来界首联系工作,但不住在花行内。
  
  1942年5月,马翔九、王子彬、王瑞平在街上遇见一个变节分子,遂引至马翔九在联中的住室,并借故上街买菜撤出界首。后来王振江转给我一封马翔九的信叫我们转移,我再三考虑,认为,不会涉及我,就没走,但也不敢大意。不久,上级老李来,问明他们走后的影响,叫我坚持界首,提高警惕,了解敌人消息。从此,界首联络站只有王振江、马建中和我三人了。
  
  界首党组织只是作往来干部的掩护工作,宣传抗日,搞好统战,争取多数人的同情和支持,对反共顽固派坚持斗争。丁兆一曾叫我写过两次传单:第一次是1940年底写的,内容是国民党某部队被迫进攻解放区,但却起义了。约印80份,散发到城内和沙河沿岸各县。第二次是皖南事变后写的,内容是揭发国民党顽固派凶恶面孔,针对国民党顽固派污蔑我们“抗而不战,游而不击”。举出许多事例说明国民党军在日寇面前是闻风而逃,一触即溃,并以界首沦陷为例说明“逃而不战,游不而击”的正是国民党顽固派。此材料印120余份,城内散发60份,沙河沿岸各县散发60余份。
  
  因上级党委没有指示,界首党组织没组织过武装斗争,我曾向党提出组织武装,丁兆一、马翔九不叫搞,说国民党还是统战对象。1941年春,日本鬼子进界首前,丁兆一交待我:如此地沦陷,就组织武装。我到光武与田播德、段超群拟定组织武装的计划,因日军旋即撤离没能实现。丁兆一回沈邱活动武装,也没弄成。
  
  界首党组织的名称,我是很模糊的,也没有开过什么重要的会议。1941年马翔九说我和王子彬等三人为一党小组。我们曾开过几次小组会,我记得在白果树下以打牌为掩护召开过,也曾在城外以漫游的形式召开过,会议的内容主要是,如何保守秘密、做好掩护;如何争取多数人的同情,在群众中建立威信;以及国内外形势,抗日的进展,树立必胜的信念。因同志间不准横向联系,我没参加过支部会。因不能暴露关系,界首没发展党组织,也没有印发过刊物和文件,丁兆一、马翔九、李敬芝曾向我介绍《辩证唯物主义》、《俄罗斯游记》、《铁流》、《静静的顿河》、《夏伯扬》及石印的薄册子《支部生活》等进步书籍,使我受到教益。
  
  1943年春,上级来了个紧急通知,说宋英在豫南被捕了,要我们提高警惕,但不可慌。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好离开皂小,也不能老住在皂小,只得与校方说妥,可以随时来随时走,使人难以找到。半年没什么变化,又比较安心了。秋天皂庙镇长李成志欺辱皂小师生,我指使学生打了他一顿,他反诬我鼓动学生暴动,界首警备司令部就通缉我,但皂小师生拥护我,一般都为我说话,赵校长又从中斡旋,结果对我只是通而不缉。
  
  最使我着急的是与上级音信断绝。马建中、王振江也很着急,有时我们一处交谈,盼着上级赶快来人联系,并互相勉励,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坚定革命方向,耐心等待。1944年初,王振江回临泉老集工作,马建中早已回家乡教书,只我一个人在界首。秋,有个人找我称是自己人,说的事也很对,但没介绍信,我没贸然接洽,设法送他走了。解放后听说此人是李彬,可惜当时没能联系上。1945年初,我和段超群等去太和赵庙,创办倪丘中学,从而离开了界首。(董种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