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忆开辟界首县

发布日期:2013-08-27 浏览次数:7916

 内容摘要

  解放战争期间,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巩固和扩大解放区,1947年2月在豫皖苏二地委的领导下,建立了沈鹿淮县,同年11月改名界首县。其管辖范围是:北起郸城北边的黑河,南至沙河一线,东到光武、秋渠以东,西达豆门、倒栽槐、鲁集、皮斯庙、巴集以西。1949年7月,界首县建制撤销,所辖地区归还原县制。从开辟沈鹿淮县到界首县撤销,我先后担任过县长、县委书记、副书记,了解其建县的经过及活动概况。
  
  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全面内战。6月,国民党主力部队开始向华中新四军四师进攻,11月,我随淮北八分共区(津浦路西、陇海路南、涡河以北,肖宿水夏亳这一块抗日根据地,向西撤退到当时是属冀鲁豫的六分区——睢杞太地区。我们撤到睢县后,不几天,党中央派吴芝圃、张国华同志来到睢杞太地区组织豫皖苏区党委和豫皖苏军区。他们来后,首先组织六分区和八分区的部队在杞县南打板铺战役,歼灭国民党一个保安团,鼓舞了我军士气。接着在睢县平岗召开豫皖苏军区成立大会,由张国华同志任军区司令员,吴芝圃同志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会议批判了右倾逃跑的错误思想,提出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巩固和发展解放区,决定成立三个军分区。以原冀鲁豫六分区为豫皖苏一分区,淮北八分区为豫皖苏三分区,并新开辟位于一分区南边的淮阳、鹿亳、西华一带为二分区。这一决定,稳定了地方干部及所有指战员的情绪,明确了方向,坚定了斗争胜利的信心。平岗会议是坚持和发展豫皖苏边区的一次重要会议。
  
  1947年春节,豫皖苏二分区在郸城集成立,李中一同志任二地委书记兼二分区政委,魏风楼同志任军分区司令员,薛朴若同基任专员,董敬斋同志任副专员。这时二分区已新开辟淮阳县、鹿邑县和淮太西县。其干部大都是从原淮北八分区先后撤退到睢杞太地区的五支队(干部队)派出的。地委又决定在鹿邑、淮阳、沈邱之间开辟沈鹿淮县。
  
  1947年2月1日,董敬斋副专员在鹿邑生铁冢西边丁岗村专署住地找刘波涛和我谈话传达地委决定:在鹿邑、沈邱、淮阳三个具之间新开辟一个沈鹿淮县.初步设想,把鹿邑县郸城区划归沈鹿淮县作为依托,向南发展到沈邱县的沙河以北,南北有六七十里,向东向西尽量发展。这块地方,属沈邱县的地面比较大一些所以把沈字摆在前面,叫沈鹿淮县。由刘波涛同志任县委书记,我任县长。先给我们五个干部,其中有四位是区一级干部,一个一般干部,让我们先去工作,以后有了干部再陆续派去。武装只有郸城区队一、二十人,县、区武装要靠我们去发展,次天我们便和这几位干部(另有一通讯员)带三支短枪、一支步枪来到郸城,听取郸城区委介绍情况,开始了艰苦的建县工作。
  
  郸城——位于黄泛区的北部边缘,土地多被黄水淹没,到处芦苇参天,耕地很少,群众生活艰苦,很多人到外地逃荒讨饭,国民党在这里没有正规部队,仅有区、联保、保、甲行政机构及土匪武装,残酷地抓丁派款,欺压群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殷切地盼望解放。
  
  我们初步了解情况后,决定三项任务:一、宣布建立沈鹿淮县,成立县政府,在黄泛区北部加强郸城区,向西开辟巴集区,向东开辟秋渠区,先建起三个区政权;二、宣传我党的政治主张和政策,反对国民党打内战,反对国民党政府抓丁派款等黑暗统治,反对地丰阶级剥削压迫人民,准备实行土地改革,帮助贫下中农及广大人民翻身解放,及为保护中农政策出安民布告;三、首要的任务是动员青年参军,着手建立县、区武装,派丁歧同志(女,刘波涛同志的爱人)到郸城区任区委书记(郸城区已有王良同志任区长);派罗克同志到巴集区任区委书记兼区长;派郭义同志到秋渠区任区委书记,郑忠同志任秋渠区区长;留童练同志在县政府作事务工作。
  
  几天后,二分区司令部调来胡力克任县大队大队副。专署分配来朱布峰任民教科长。分区司令部又给我县八名二野打鹿邑县时留下的轻伤员,伤好之后可留作县大队骨干。建县后一个月中我县大队包括伤员在内,发展到十八人。秋渠区建立不多天,分区司令部住到秋渠,魏凤楼司令员向地委、县委提出建议,为了有利于新区开展,推荐他的老部下、本地人李华岳任秋渠区区长,让郑忠同志改任副区长,地委书记李中一和县委接受了这一建议。
  
  3月2日,县委书记刘波涛同志带领县政府、县大队驻到郸城南七、八里的罗楼村发动群众。3月4日拂晓,土顽谢澄江(国民党郸城联保主任)带匪徒一百多人袭击罗楼。突围中,刘波涛同志、通讯员及三名战士牺牲,丁歧同志负伤,大队副胡力克带队突围。谢匪袭击罗楼后,又去袭击住在王寨的郸城区政府,区长王良同志率部队边抵抗、边撤退,向铭河北转移。丁歧同志负伤后,由前任郸城区委书记练岚及王良等同志护送郸城北部×村养伤,半月后因保长告密被土顽杀害。罗楼战斗的同时,秋渠区的李华岳勾结土顽,阴谋叛变,将区委书记郭义和区长郑忠同志杀害,填于黄泛区的淤泥中。在短短的几天内,我县、区主要干部及战士共牺牲八位,这对新建一个月零两天的沈鹿淮县确是一次严重的挫折。
  
  我们掩埋了烈士的尸体,毫不动摇地坚持在郸城和巴集一带活动,地委决定由我任县委书记兼县长。大队副胡力克要求调回分区,魏司令员又推荐他以前当过营长的老部下刘升堂(郸城北边刘双庙人)任县大队队副,刘升堂的侄子刘占飞任县大队的连长。当时环境的需要,动员青年参军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到4月间县大队已发展到三四十人。
  
  3月间,敌人扫荡三分区,肖县县政府部分干部和武装六七十人转移到我县来,他们装备有三挺轻机枪,战斗力较强,我要求他们配合我们活动。有一天晚上,我们一齐住到黄泛区侯寨,封锁消息。次日上午9时,发现从西边来一股敌人,约六七十人,我们在寨内作好准备,当敌人将要进寨时,才向敌射击,敌人毫无准备,遂即溃散。因为西门外吊桥是用两根园木搭成,我们也不便出击。这虽是一个小胜仗,对我们的士气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肖县的武装配合我们活动十多天,帮助我们渡过了最紧张、最困难的时期。
  
  为了恢复秋渠区,我们把民教科长朱布峰派到秋渠区任区委书记兼区长。
  
  由于二分区迅速发展,引起了敌人的注意,敌主力新五军和交警部队,不时到郸城、五台庙、黄集、戴集、汲冢新解放区进犯扫荡。我们依靠现有的县、区武装与敌人周旋,及时镇压反动保长和反动地主,稳定了我新区局面。
  
  4月l5日,我县政府和县大队,跟随分区武装过黄泛区,向南出击,解放了沙河沿岸重镇槐店、界首,沈鹿淮县向南发展到沙河沿线。从黄泛区南岸大堤到沙河北岸二十五里宽,东西五六十里长,临时划成一个沙河区,派童练同志任副区长。4月下旬地委派来文冶平同志任县长兼大队长,分区派来齐世钦同志任大队专职副政委。
  
  分区司令部派分区一团帮助沈鹿淮县开展局面。5月间,县大队配合分区一团频繁出击,夜袭豆门联保处,偷袭新站集、水寨,接着又向沙河南,项城北部等封建堡垒出击。几次夜袭,使土顽像惊弓之鸟,怆惶溃逃,对开辟沈鹿淮县和沙河南项城县起了积极作用。
  
  5月中旬,县大队百余人曾在皮斯庙南黄泛区对前来扫荡的顽军——交警纵队的一个团进行侧后袭扰,初次受到锻炼。各个区队这时也发展到二、三十人的小武装。
  
  6月初,地委陆续分来一批干部,县、区组织机构得以充实加强。乔道三同志任县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赵凌云任副县长,孙纬任民运部长,孙学聪任县委组织部干事,张仰真任县政府秘书,候××任县政府财政科副科长,不久侯调走,罗云任县政府财政科长。因新调来一大批干部,遂将沙河区撤消,将沙河以北,黄泛大堤以南,新划成槐店、杨集、纸店、黄桥四个区。在黄泛区中心划杏店区。7月间,在县的东部黄泛区建立光武区。秋季,地委决定将郸城区仍划还鹿邑县。至此,沈鹿淮县已有8个完整的区政权。
  
  6月间,地委将文冶平调到商水县工作,派马捷来沈鹿淮县任县长兼县大队长。县大队已由一个连发展到三个连,各区都建立了三、五十人的区队武装。我们可以独立地进行游击活动,遇到敌人大部队来扫荡,能够坚持“县不离县,区不离区”的原则与敌周旋。对小股土顽,则可以主动出击,出奇致胜。我们县、区武装的战斗力不断得到提高,对生产和社会秩序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
  
  7月13日拂晓,沈丘县土顽张洪亮纠集300多匪徒,袭击张保园村我们的联络站,在张保园养伤的项城县县长胡凌云,刚到我县工作的赖朋团长及联络站负责人高尚进、甲长张铁匠等8位同志被俘,7月23日,惨遭敌人杀害。胡县长的头被割下悬挂在沈丘县的城门上。
  
  这是沈鹿淮县继罗楼事件之后,第二次遭受较大损失。
  
  这年秋季。区党委、地委强调新区要通过土改,解决贫下中农的土地要求,组织民兵保护土改果实,发展生产,巩固根据地,支援解放战争;强调“一手拿枪,一手分田”是各级党委中心任务。6月底,沈鹿淮县委在扬集区小赵寨发动群众,分浮财、分土地,搞土改试点。旧历8月中旬,各区委结合改造原保甲制度为行政村,进行基层政权改革,组织起农民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民兵武装。
  
  8月初,在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到来之前,军区向各县紧急布置支前工作。沈鹿淮县境有沙河和三十里宽的黄泛区,需架浮桥、填路,筹备粮草,确保大军顺利通过。全县党政军民齐上阵,全力以赴,胜利完成了支前任务。
  
  为配合刘邓大军、陈栗大军从山东转战中原,敌我双方主力在中原拉锯。从全国看,我军转入战略反攻,形势对我非常有利,但豫皖苏地区,斗争更加尖锐复杂。除敌我双方主力部队在中原周旋外,还有一些土改中逃亡的地主组织返乡团,随敌大部队进行报复,镇压群众,企图夺回失去的天堂。沈鹿淮县境及其周围土顽急聚增加。在拉锯形势下,因战斗频繁,我地方政府的支前任务更加繁重,我们随时要组织担架转运伤员,保证粮草供应。
  
  在这种斗争形势下,上级指示我们坚持土改。有的地方发动群众分了地主的浮财、土地,有的地方只搞“走马点火分浮财”。运动发展很不平衡。部分土改积极分子出身不好,地主阶级也用派进来、拉出去的办法搞假农会应付我们。多数贫下中农没真正发动起来,因群众政治觉悟不够,怕地主报复,有的人将白天分的浮财,晚上又送还地主。有的农民分得土地不敢耕种,影响了生产。勇敢分子多分浮财、分好地,老实贫下中农分坏地.浮财分得少。土改政策是多变的,开始是土地打乱平分,继而变为中间不动两头平,后又为了争取稳定中农改为只动地主保留富农。半年多的土改运动没有统一模式。
  
  10月间,将界首镇改建界首市,县委副书记乔道三兼市长,齐世钦任市政府秘书,罗克凋界首市任财粮科长。11月间,接专署通知,沈鹿淮县改名界首县。
  
  开始,界首市隶属于界首县,不久,区党委为加强对城市工商业管理和组织财政收入,商定将沿沙河的界首、槐店、周口三个重镇组成沙河工委,张柏园任工委书记,雷鸣任副书记,界首市与界首县脱离领导关系。
  
  1947年11月,华野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朱斌到光武区开辟工作。11月l9日,他与随行五人因公去界首,返回到刘庄东头遭土顽王法纪袭击,六同志全部牺牲。
  
  l947年10月,华野为加强界首武装及以后地方武装升级为主力部队,派乔加钦率华野两个半连到界首组建界首支队。县长马捷任支队长;县委书记吴忠培兼政委;乔加钦为专职副政委;徐久庚为副支队长。县大队三个连及部分区队上升到支队。界首支队对打击土顽,稳定界首县局面起了积极作用。
  
  1948年2月,区党委在界首市召开二地委及所属各县县委书记参加的土改工作会议。由吴芝圃、刘瑞龙主持,专门研究土改问题。他们认为土改搞不下去是因为各县、区领导干部地富思想作怪,提出不论敌情多么严重,不搞好土改是不能原谅的。因此对县委书记开展“三查三整”。会议进行十多天,大部分县委书记受了处分,有的被警告,有的被撤职。会后,为了加强对界首县土改的领导,派二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孓夫任县委书记,我改任副书记。
  
  界首会议之后,二地委在郸城集中全区区委以上干部三百多人,按界首会议精神进行“三查三整”运动。在全区进一步开展土改运动。学习班结束后,因党中央对土改工作有新的指示,认为进行土改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敌情是否严重;二是领导土改的干部必须具备土改工作经验;三是贫下中农的阶级觉悟条件。将全国各解放区划分为老区、半老区、新解放区三种类型。新解放区不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不能进行土改,可实行减租减息,发动群众。整个豫皖苏边区属于新解放区,停止土改运动。以后称1947年的土改运动为“急性土改”。
  
  1948年7月,拉锯局面基本结束,界首支队发展到八九个连,由乔加钦、徐久庚带领上升为华野主力部队。
  
  1948年7月,为适应打运动战的需要,二分区六个县组织三个常备担架支队,每个支队1500民工,随军远征。界首、周口两县组成一常备担架支队,周口县副县长陈东野为支队长,我为政委,随二野八纵过陇海路支援济南战役。八纵主要在鲁西南定陶一带阻击从商邱北上的国民党新五军。八纵且战且退,济南解放时,完成了狙击任务。新五军退回商邱。
  
  10月,担架支队又随八纵参加淮海战役。为支援前线,我县党、政、军全力以赴,从县到村都建立支前组织。青壮年农民组织担架队、运输队;妇女们磨麦面、做军鞋。春节前夕,我民兵担架支队凯旋,受到全县军民热烈欢迎。
  
  1948年下半年,干部变动情况:7月,县长马捷调走,葛宝琳任界首县的县长;10月,葛宝琳调走,祖振兴调来任县长;10月,游云(女,宋日昌同志的爱人)调来任县委组织部长;6月,杏店区区长王良调走,杜长龄任杏店区副区长;9月,杏店区区委书记梅绍允(女)、副区长杜长龄调走,张毅之任杏店区委书记;巫忠仪调到杏店区任区长;1948年10月,淮海战役开始,副县长赵凌云赴前方做支前工作,淮海战役结束后,随十八军南下。
  
  1949年2月,为支援渡江作战,界首县在杨集区火烧王庄举行送新战士入伍,欢送二百多名青年入伍。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豫皖苏边区建制。界首县建制随之撤销。所属各区分别归还沈邱、鹿邑、淮阳、太和诸县原建制。
  
  界首县的开辟、建立和发展,对扩大解放区,支援战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吴忠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