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界首支队始末

发布日期:2013-08-27 浏览次数:22855

 内容摘要

1947年冬,豫皖苏中心地带出现了一支人民武装——界首支队。它是豫皖苏军区一支重要力量;是豫皖苏第二军分区主力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军区、军分区部队,消灭沙河沿岸国民党反动武装和土顽土匪势力,开辟沙河流域解放区,建立并保卫人民政权。为此,界首支队又被称为沙河支队。
  
  1947年春,豫皖苏二地委决定开辟沈鹿淮县,派18名战士组成一个小分队,昼伏夜行,开展游击战争。经过发动群众,积蓄力量,小分队扩大至百余人,番号为沈鹿淮县大队。7月为迎接刘邓大军南下,豫皖苏区党委和豫皖苏军区决定,调我(时任军区警卫团政治部主任)任沈鹿淮县长兼大队长。不久,刘邓大军过境、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扫荡土顽,大长人民志气,为县大队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这时沈鹿淮县大队发展到300多人,改为界首县大队。这就是界首支队前身。
  
  11月,粟裕率华野总部来界首,认为界首处豫皖苏中心,是解放区仅次于石家庄的第二大城市,战略地位重要,应加强力量,建成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粟裕同志提议,经区党委同意,从华野总部警卫团抽两个半连200多人和几十个干部,同界首县大队3个连及若干区队组成界首支队,起初约700多人。我任支队长,县委书记张孓夫兼政委,徐久庚任副支队长,华野兵站部副政委乔加钦任专职副政委,李光明任参谋长,张兴胜任政治处主任。
  
  界首支队共8个连,以原县大队的3个连为一大队,刘源泉任大队长,刘振国任大队教导员;华野来的两个半连,又补充一个区队武装,组成三个连为二大队,姚××任大队长,华太任教导员;另有机炮连、警卫通讯连,直属支队领导。支队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积极发展党员,开展活动,保证党的绝对领导。1948年淮海战役前,支队已发展到1000多人。
  
  界首支队成立后,积极寻机歼灭沙河两岸的土顽力量,为巩固新生政权而驰骋战斗。1948年2月,临泉和太和之间的一些地主武装纠集一起,组成“沙南联庄会”,妄图推翻我新生的人民政权,支队摸清敌情,出其不意包围他们,采取武装进攻、政治瓦解相结合的办法很快就全部消灭了这股反动武装。由于政治瓦解工作做得好,豫皖苏区党委通令表扬了界首支队,吴芝圃、张国华同志曾将我和乔加钦同志写给军区的“关于解决沙南联庄会反动地主武装的报告”,转报中共中央中原局。
  
  3月初,太和一些联防区头目,如段敬斋、曹觉、丰同寺、李汉顶、阎萼轩等,错误地认为我军撤出太和城是他们的胜利,便麋集城内开“庆功会”。3月6日,界首支队配合华野十一纵队主力,突然对太和城实行围攻,经过4小时的激烈战斗,全歼48个联防区1万多人,解放太和城。界首支队主攻段敬斋匪部,全歼其小队长以上700多人。段敬斋也被杀。界首一带稳定下来。
  
  5月以后,界首支队奉命在二分区内集中机动作战,主要任务是配合兄弟部队,围歼郭馨波匪部。郭馨波系国民党淮阳专区专员,太康土顽头子,罪恶累累,经常袭扰我当地党政机关和地方武装,使我们受到不小损失。经我多次打击后,手下尚有有名亡命之徒,常采取游击战术对付我们。界首支队在柘城、太康、淮阳、周口、商水等地歼匪,打了五仗,消灭其一部,击溃其大部,迫使郭匪带领残部逃出豫皖苏区,窜往川藏边境。
  
  界首支队经大小战斗数十次,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消灭界首一带1万多反动武装,除掉了罪大恶极的饶绍周、张连云、汪殿奎、张耀明、李老士等恶霸、匪首、地头蛇,保护了人民生命财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始。界首支队奉军区命令,配合兄弟部队负担打援任务,狙击由蚌埠北沿津浦路援徐州之李延年兵团。支队驻宿县、蚌埠之间,英勇战斗,顽强狙击,阻滞了李延年兵团的伸进,争取了时间,保证了主战场的胜利。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界首支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第四十八师的一个团,在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的率领下,参加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解放贵州,为肃清国民党势力,保护、建设新贵州作出了贡献。(马捷回忆 杨民清记录整理)